动态|环球经纬举办“宋韵点茶”非遗文化体验活动

2025-09-26

汲江煎茶

作者:苏轼 [宋]

活水还须活火烹,自临钓石取深清。

大瓢贮月归春瓮,小杓分江入夜瓶。

雪乳已翻煎处脚,松风忽作泻时声。

枯肠未易禁三碗,坐听荒城长短更。



2025年9月22日,值此国庆中秋双节同辉,桂子飘香、月华渐盈之际,环球经纬组织开展了一场以“宋韵点茶”为主题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。

踏入茶席的一刻起,仿若时空穿越。案几上整齐排列的茶筅、茶碾、银盏,氤氲着草木清香的茶末,老师衣襟翻飞间,藏着宋代文人 “点茶斗茶” 的闲情逸致。


溯源:一盏清茶阅千年

老师系统梳理了中国茶文化的千年脉络。从陆羽《茶经》的煎茶法,到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的点茶法,她清晰勾勒出中国古代煎茶、点茶、泡茶、煮茶四种饮茶方式的流变。重点聚焦两宋盛行、明代后逐渐失传的点茶法,阐释宋人“让草木之灵也得以尽其用”的茶道精髓——茶不仅是日常之饮,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、艺术化生活的载体。

揭秘:演绎极致的“七汤点茶法”


宋徽宗赵佶《大观茶论》中记载的“七汤点茶法”,描述了点茶时七次注水的动作。

第一汤:量茶受汤,调为融胶;

第二汤:击拂既力,珠玑磊落;

第三汤:击拂均匀,栗文蟹眼;

第四汤:稍宽勿速,轻云渐生;

第五汤:乃可稍纵,茶色尽矣;

第六汤:以观立作,乳点勃然;

第七汤:乳雾汹涌,溢盏;

在老师行云流水的演绎之下,经过7次注水和击拂,茶盏内似乳的青白色沫饽渐起,如疏星淡月,尽显茶汤之变幻。


体验:宋韵今风共此时


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律所同事开始点茶初体验。从最初的慌张到逐渐掌握要领,从汤花零散到初具形态,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专注。在反复的尝试与调整中,真切感受到“知行合一”的难度与乐趣,体会“茶的变化”,不仅是茶汤物理形态的变化,也是个人心绪从浮躁渐趋沉静的内在转化。那一刻,只剩下指尖与茶筅的触感,目光与茶汤的交汇,专注在茶和个人之间的对话之中。


一盏宋茶,千年余韵。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,而是可触、可感、可实践的生活态度。专注之下,杯起杯落之间,种种沉重,随茶香和水雾袅袅散去。且吃茶去,化平凡为新奇,找回生活的意趣。

IMG_3031.JPG

分享